《精靈寶鑽》|中文版章節導覽

《The Silmarillion》中文版章節快速導覽

91OVnBhAi5L. AC UY218

🔊 Listen on Audible


《精靈寶鑽》〈埃努的大樂章〉評論|托爾金的創世神話與音樂宇宙觀


埃努的大樂章深度評論

摘自托爾金《精靈寶鑽》
A Deep Commentary on Ainulindalë – The Music of the Ainur
From J.R.R. Tolkien’s The Silmarillion

神聖的序曲:以音樂創造世界

〈埃努的大樂章〉(Ainulindalë),意為「埃努的音樂」,是托爾金《精靈寶鑽》(The Silmarillion)中的神話序章, 也是現代文學中最具神學深度的創世神話之一。 與傳統創世故事通常以「光」、「物質」或「言語」為開端不同,托爾金筆下的宇宙,始於音樂。 這個世界不是被說出來的,也不是以力量打造而成,而是被歌唱進入存在之中。

這場神聖的樂章由伊露維塔(Eru Ilúvatar)所創造的神聖存在——埃努(Ainur)所演奏。 這正體現了托爾金深信的「副創造」(Subcreation)觀念:一切創造行動,皆是對唯一真正造物主的反映。 每一位埃努都貢獻了自己的旋律,由伊露維塔如同偉大的作曲家,指引著主題,編織出萬象之意志。

在這裡,音樂不只是藝術形式——它成為形上學的本體。 宇宙的開端不是暴力,而是和諧與變奏, 這不僅呼應了托爾金對語言學的熱愛,也展現出他對中古神學與天主教信仰的敬意。 在這樣的世界觀中,美感與真理不再分離:美即是真理,真理即是美。


米爾寇的不協音:驕傲的悲劇

Melkor’s Discord: The Tragedy of Pride

在眾多埃努(Ainur)之中,最強大的便是米爾寇(Melkor),即後來被稱為魔苟斯(Morgoth)的存在。 他在樂章中加入了屬於自己的主題——這些主題充滿了不協調、驕傲與自我中心。 米爾寇試圖支配整個樂章,將其按照他自己的設想加以重塑。 這就是阿爾達(Arda)歷史中的第一次墮落——不是來自行動,而是來自意圖。

然而,伊露維塔(Eru Ilúvatar)並沒有抹除或消除米爾寇的不協音。相反地,祂將這些異音融入更宏大的主旋律之中, 顯示出即便是邪惡,也無法逃離造物主的旨意。 這一幕承載著極深的神學意涵,不僅體現托爾金所信奉的天主教信仰中「神意至高不移」的觀念, 也令人聯想到波伊修(Boethius)的哲學思想——邪惡並非一種獨立的力量,而是對善的扭曲與腐化。

最終,米爾寇的不協音被編織進一個比以往更深邃、更美麗的樂章中。 這場「音樂神學」向我們展示:所有的反叛與苦難,最終都會服務於一個更高層次的設計—— 即使這個設計對身處其中的眾生而言,永遠無法完全理解。


幻象與虛空:從想像到實現

The Vision and the Void: From Imagination to Incarnation

在樂章結束之後,伊露維塔(Eru Ilúvatar)賜予埃努(Ainur)一幅他們所創造之世界的幻象—— 並非那真正存在的世界,而是一個預示:它可能成為的樣貌。 這個幻象之宏偉與美麗,令埃努驚嘆不已。然而,僅有幻象仍不足夠。 於是伊露維塔說出一句話:「伊啊(Eä)」——即「成為吧(Let it Be)」,這句話使得幻象真正化為實體。

這從「音樂(思想)」到「幻象(想像)」再到「實存(實體)」的轉化, 正映照了托爾金對於藝術、信仰與道成肉身(Incarnation)的理解。 他相信,神話與副創造(sub-creation)之故事,反映出某種更深層的真理—— 說故事的行為本身,就是參與神聖實在的一種方式。

那些選擇進入這個世界的埃努,便成為後來的維拉(Valar)與邁雅(Maiar)——即世界的力量。 他們不再只是歌唱的靈體,而是物質的塑造者,降臨於這個被稱為阿爾達(Arda)的世界, 為伊露維塔之子(Children of Ilúvatar)——精靈與人類——的到來做好準備。


主題與象徵:和諧、叛逆與救贖

Themes and Symbolism: Harmony, Rebellion, and Redemption

《埃努的大樂章(Ainulindalë)》的核心主題在整部《精靈寶鑽(The Silmarillion)》乃至整個托爾金傳說體系(legendarium)中皆不斷回響:

副創造(Subcreation):

埃努(Ainur)是副創造者,正如後來費諾(Fëanor)鍛造精靈寶鑽(Silmarils)時所展現的一樣。所有的創造行為,皆是對伊露維塔(Eru Ilúvatar)之光的映照與回應。

叛逆(Rebellion):

米爾寇(Melkor)的傲慢與自我意志預示了日後的悲劇,包括費諾(Fëanor)、圖林(Túrin),甚至整個努曼諾爾人(Númenóreans)的墮落與毀滅。

天意與攝理(Providence):

面對米爾寇的亂音,伊露維塔的回應不是報復,而是整合——邪惡不是被忽視,而是被轉化。這象徵托爾金天主教信仰中「神能將一切惡事化為神聖旨意的一部分」這一核心理念。

超越悲傷的希望(Hope Beyond Sorrow):

儘管世界被玷污與破壞,伊露維塔的主旋律依然更深更廣。即使看不見,希望始終存在。

像是維林諾雙聖樹(Two Trees of Valinor)、精靈寶鑽(Silmarils)、憤怒之戰(War of Wrath)、以及努曼諾爾淪亡史(Akallabêth)等這些後續事件,皆可視為從《埃努的大樂章》中初次唱出的主題之延伸與迴響。


《埃努的大樂章》之背景意涵:托爾金的神話神學

Ainulindalë in Context: Tolkien’s Mythic Theology

這部創世神話並不是孤立的序曲,它實際上構成了中土世界(Middle-earth)哲學與世界觀的根基。 《精靈寶鑽(The Silmarillion)》雖為虛構作品,卻展現出極為完整一致的形上系統(metaphysical system)。

邪惡的確存在,然而它無法戰勝伊露維塔(Eru Ilúvatar)的旨意; 自由意志確實存在,但它始終被安置於神聖攝理之中; 苦難存在,但它並非毫無意義。

托爾金在這部作品中,提出了一種既不否定悲傷,也不將悲傷奉為至高的神話體系。 在這場音樂之中,出現了不協和音(discord),但從未沒有最終的和解(resolution)。

就如同伊爾碧綠絲(Elbereth)的群星在魔多(Mordor)的黑暗上方閃耀一般, 埃努(Ainur)所奏之音的美,即便在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中,也仍持續迴盪不息。

結語:神聖的開端

Conclusion: A Sacred Beginning

《埃努的大樂章》不僅僅是一則關於創世的故事, 它更是托爾金(Tolkien)整個神話體系靈魂的藍圖。 它既是托爾金版的創世記(Genesis),也是他的《失樂園》(Paradise Lost)、他的《神統記》(Theogony), 更是他的波伊修(Boethius)式慰藉之書——一切融合於一體。

閱讀《埃努的大樂章》,等同於進入一處神聖空間,聆聽天界諧音的迴響, 並被提醒:即使這個世界被悲傷與背叛所塑造,美與真理卻從未完全喪失。 它們已被銘刻——永恆不滅地寫在埃努的音樂中(the Music of the Ainur)。

  • 點擊數: 16

 

 

與我們一起賺錢

PCBogo 支付產品

讓我們幫助你